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之一,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了晋国,大夫瓜分了诸侯,这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比较罕见的豪泰配资,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,晋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?
因为晋国历史上发生了三件大事,环环相扣,步步为营,导致国君权力被夺,这三件大事是:
一、曲沃代翼(小宗夺权)
国君的宗族称为大宗,国君的兄弟叔伯的宗族称为小宗,按照周礼来说,只有大宗才有继承制,小宗是没有资格成为国君的,但小宗取代大宗这件事就在晋国发生了。
晋国的始封君是唐叔虞,他是周武王的儿子,周武王去世,成王继位,周公摄政,周成王戏称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,周公认为君无戏言,一次玩笑之举,促成了晋国的分封。
晋国的前身叫唐国,唐叔虞去世后,他的儿子姬燮继位,将都城迁到到晋水边,将国号改为“晋”,姬燮就是晋侯燮,这也是晋国的由来。
晋国世系
公元前785年,晋穆侯去世,他的弟弟姬殇叔发动政变自立为王,四年后,晋穆侯的嫡长子姬仇杀掉了叔父晋殇叔,自立为王,是为晋文侯。
公元前745年,晋文侯去世,他的儿子姬伯继位,是为晋昭侯,晋昭侯做了一件无比愚蠢的事,就是封自己的叔叔,晋文侯的弟弟姬成师于曲沃。
分封并不奇怪,为什么说他做了蠢事呢?
因为晋昭侯把姬成师的封地封得特别大,封地在曲沃,比晋昭侯自己的地盘都大,封地大,实力就强,晋国就产生了一个大于诸侯的封臣,也就是姬成师。
姬成师也被称为曲沃桓叔,当时已经58岁,由于封地大,实力强,曲沃桓叔就有了野心,他把曲沃经营得特别好,并与晋国的国君展开了争夺诸侯之位的斗争。
公元前739年,晋国大臣潘父弑君,杀死晋昭侯,迎接曲沃桓叔当国君,但晋国人不同意,起兵抗击曲沃桓叔,桓叔只得退回曲沃,静观其变。
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,是为晋孝侯,诛杀了潘父一党。
曲沃代翼
公元前731年,曲沃桓叔去世,其子姬鲜继位,是为曲沃庄伯,公元前724年,曲沃庄伯派人杀死了晋孝侯,又一位国君被弑,但晋国人对此进行了坚决抵抗,曲沃庄伯依然无法当上国君。
晋国人立晋孝侯的弟弟姬郤为国君,是为晋鄂侯,双方继续斗争。
公元前716年,曲沃庄伯去世,他的儿子姬称继位,是为曲沃武公,公元前709年,曲沃武公率军讨伐晋国,俘虏晋哀侯,晋国人立晋哀侯之子姬小子为国君,是为晋小子侯。
曲沃武公杀死了晋哀侯,几年之后又杀死了晋小子侯,周桓王认为晋国人老是弑君,礼乐败坏,于是插手此事豪泰配资,派出虢仲率兵打败曲沃武公,另立晋哀侯的弟弟姬缗为晋侯。
公元前678年,曲沃武公打败晋侯缗,并用钱财贿赂周釐王,周釐王承认了曲沃武公的诸侯地位,派人立他为晋国国君,曲沃武公终于正式成为晋国国君,是为晋武公。
这就是晋国小宗取代大宗的事件,为了夺取国君之位,晋国曲沃封地的大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终于干掉了国君,自己当了国君。曲沃桓叔一脉彻底打败晋文侯一脉,成为晋国大宗。
这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导致的礼乐崩坏,晋国国君被杀了好几个,都是自己的公族所杀,这就是埋下一条导火索,仇视公族。
晋武公夺取大权
二、骊姬之乱(清洗公族)
曲沃武公做了国君之后就被称为晋武公,由于统一了晋国,消除了战乱,晋国开始强大起来,晋武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姬诡诸继位,是为晋献公。
《史记 晋世家》:八年,士蒍说公曰:“故晋之群公子多,不诛,乱且起。”乃使尽杀诸公子,而城聚都之,命曰绛,始都绛。九年,晋群公子既亡奔虢,虢以其故再伐晋,弗克。十年,晋欲伐虢,士蒍曰:“且待其乱。”
晋献公八年(公元前670年),晋大夫士蒍(wěi)劝说晋献公:晋国原有很多公子,不杀死他们就要发生动乱。
晋献公心知肚明,他这个国君之位是他的父祖辈用了几代人的心血从大宗手中抢来的,现在自己做了国君,他就担心晋国的公族依葫芦画瓢,以同样的办法,用小宗来取代大宗。
于是晋献公派人要将所有公子杀死,同时在聚地修筑城邑作为晋国国都,改名叫绛,开始定都于绛。晋献公九年(公元前669年),晋国的许多公子已经逃奔到虢国,虢公因此再一次讨伐晋国,但是未能得胜。
骊姬之乱
晋献公十年(公元前668年),晋献公想讨伐虢国,士蒍说:“姑且等它自己发生内乱!”
晋献公不仅晋国所有公子不放心,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,他娶了骊姬为妃,生下儿子奚齐,骊姬为了自己儿子能当国君,诬陷太子申生。
晋献公打算废掉太子,并让太子申生驻守曲沃,公子重耳驻守蒲,公子夷吾去驻守屈,而晋献公与骊姬及奚齐居住在国都绛。
有人劝太子申生逃走,申生不愿意,最后自杀了,公子重耳和夷吾则逃走了,晋献公派兵追杀自己的两个儿子,但没有成功。
晋献公去世后,奚齐继位为君,不久晋国大臣里克弑君,杀死了奚齐,晋国大臣荀息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,又被里克所杀,里克迎立夷吾为君,是为晋惠公,夷吾当上国君后杀死里克。
公元前637年,晋惠公去世,他的儿子姬圉继位为君,是为晋怀公,秦国派三千兵护送姬重耳回晋国,晋国人与重耳里应外合赶走了晋怀公,重耳继位为君,是为晋文公。
看到这里应该明白,晋国的国君之位争夺相当残酷,国君动不动被杀,再加上国君这一系是从小宗取代大宗当上国君的,因此对公族特别防范,晋献公甚至公开杀死多位公子,并且逼走了自己的儿子。
晋献公的三个儿子
这就形成了晋国一个不成文的传统:公族不得担任要职,同时要远离国都。
晋国国君不信任公族,但军政大事总得有人来处理,于是晋国发明了一个制度,就是三军六卿制。
三、三军六卿制(大夫掌权)
所谓的三军六卿制,指的是晋国设置三军(中军、上军、下军),每军设一将一佐来管理,依次为中军将、中军佐、上军将、上军佐、下军将、下军佐,将为正,佐为副,这是晋国的兵权。
其中中军将是正卿,也就是晋国的最高执政官,其余五职也是晋国的卿,权势地位在中军将之下,这是晋国的政权。
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
三军六卿制是世袭的,由晋国的十一个家族轮流担任,轮流执政,这十一个家族分别是:狐氏、先氏、郤氏、胥氏、栾氏、范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韩氏、赵氏、魏氏。
这个制度是晋文公发明的,表面上看晋国所有家族都参与了执政,并且各个家族之间由于权力相互制衡,谁也无法独大,但实际上这个制度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。
这个制度最大的错误是把政权与军权合二为一,正卿既是军队最高统帅,又是朝廷最高执政官,能够左右军政大权,一旦某个家族当上了正卿,权力就非常大。
而一旦某个家族有了权力,就不愿意让出来,于是晋国的十一个家族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权斗,斗争到最后,只剩下三个家族活了下来,分别是:韩、赵、魏。
由于军政大权在这些家族手中,晋国国君英明的时候,能够利用手段与权威稳定局势,但凡有一个国君是昏君,这些家族就能专权,把权势培养到大过国君。
晋国卿大夫当权
比如赵盾弑君,赵盾就是正卿,晋灵公想杀赵盾,结果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死,国君都被大夫所杀,晋国大权旁落。
晋国国君千防万防,本来防的是公族,才迫不得已让大夫共享权力,结果大夫也是一样的,执政之后的大夫权势越来越大,除非晋国国君代代明君,有能力控制大夫,否则只要出一个昏君,大夫就能专权。
这是晋国制度的错误,而非人力所能及,晋国国君权力一步步被大家族架空,根本原因就是三军六卿制,晋文公根本不会想到,他的子孙后世被手下这帮家族给消灭了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