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来临,河北博物院又火起来了。
随着“这么近,那么美,周末到河北”的文旅口号在网络上爆红,河北周边省市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。加之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攀升,博物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孤岛,转而成为暑期消费市场的顶流。
河北博物院外景。 张煜摄
河北博物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暑期,周末日均客流量高达1.7万人次,工作日也保持在1万人次以上,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40%。
带着对热门网红打卡地的好奇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专程奔赴石家庄,探究是什么让这座博物院脱颖而出?
18件组国宝级文物首次“聚会”
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在接受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:“我们借助‘周末游河北’的宣传东风,用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方式,来宣传河北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和重点展览,更好地展现河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”
在河北博物院南区二楼,“燕赵瑰宝熠中华——冀藏‘国宝’文物展”门口排着长队,这些都是等待进展馆参观的观众。该展览首次聚齐了18件(组)河北省顶级文物,其中有6件被列入我国“195件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名录”。
中山王厝铁足铜鼎。
展览伊始,一件散发着雄浑之气的大铜鼎——中山王厝铁足铜鼎,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。凑近细瞧,鼎身上刻有469字的铭文。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、扩大疆土的功绩,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,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。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,仿佛在诉说着中山国往昔的辉煌,堪称“战国日记本”。
十五连盏铜灯(高近83厘米)
还有一件文物名为十五连盏铜灯,灯架向四周伸展着7节树枝,枝上托起15盏灯盘,宛如一棵从历史深处生长而来的神树,由三只独首双身、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。每节树枝均可拆卸,榫口形状各不相同,人们能够依据实际需求,自由增减灯盏数量,充分展现了古人在灯具设计上的匠心独运。这件铜灯是战国时期出土的最高灯具,设计精致,工艺考究,被称“战国灯具天花板”。
观众在参观长信宫灯。
步入汉代文物展区,长信宫灯作为河北博物院的“镇馆之宝”,以其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众人目光。这盏来自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后窦绾墓的宫灯,造型为一位跽坐的宫女,左手稳稳擎着一盏釭灯,右臂高高举起,宽大的袖口自然下垂成灯顶,巧妙地形成吸纳灯烟的环保虹管。长信宫灯将科技、环保与艺术融合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灯”。
观众在参观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。
展厅正中间展出的是刘胜金缕玉衣,它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、保存最为完整的金缕玉衣。玉衣全长1.88米,共用玉片2498片,金丝约1100克。这件金缕玉衣不仅是刘胜身份地位的象征,更是汉代高超玉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。
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特意从天津来观展,她说:“太难得了,很不容易能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国宝级文物,每件都藏着许多震撼的细节。孩子看得眼花缭乱,还让我给她多讲讲文物背后的故事。”
40余数字馆让文物“开口讲述”
18件国宝级文物仅是河北出土文物的冰山一角,河北博物院共有30万件(组)馆藏文物,“这么多文物要想全部展示给观众几乎不可能,我们一直在完善文物数字化的数据采集与展示。我们建立了40余个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全景数字展览云平台,让游客通过云端就可以了解文物知识。”王然说。
步入河北博物院,在南区一楼大厅、阳光大厅及北区二楼大厅等多处随处可见数字化展示区。
记者来到数字互动屏前,指尖滑动屏幕,精美的长信宫灯数字化长卷徐徐展开。文物模型在屏幕中旋转,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欣赏文物结构及鎏金工艺。在互动屏上,还可以“拆解”文物,探寻凝结着汉代工匠智慧的虹管烟道。通过滑动、缩放等操作,还能“潜入”灯体内部,一窥那个将油烟引入宫女体内循环净化的环保巧思设计。
“这个小男孩永宝网,已经体验过好几次VR满城汉墓‘安车时空之旅’了。”王然边说边把AR头盔递给了记者。
戴上AR头盔的瞬间,西汉刘胜墓的安车残件在虚拟空间里重组成型。“手中的无线手柄正对准2000年前的青铜车軎,每一片散落的舆板都标注着考古报告的精确坐标。”王然在旁边讲解着,“你现在就是在重复着文物修复师的工作。”
拼装完成的刹那,系统会自动切换至“汉代狩猎”游戏视角,观众可以驾驭着安车碾过虚拟蒿草,扳动弩机,进行狩猎,猎物还将成为游戏积分,不断通关。
“妙笔绘纹”文化创意书写台就更有意思了,该创意书写台分为上下两块屏幕,下面的屏幕展现的是从文物中提取的纹样、印章、文字等。观众可以操作上方屏幕,通过选型、绘纹、留章,定制生成专属明信片文创产品。
王然说:“我们终于让静止的文物开口讲述——长信宫灯不只是鎏金铜像,更是汉代居室的空气净化系统;散乐浮雕不只是石刻艺术,更是丝绸之路的声音标本;安车残件不只是青铜碎片,更是古代交通的力学活教材……我们利用文物三维虚拟互动展示、游戏交互、长动画解读、语音文字解读、AR虚拟交互、数字文创个性化定制等展示系统,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效能,博物馆成为让历史可触摸、可聆听、可参与的数字考古现场。”
合推多个主题展力求古今中西对话
王然表示,河北博物院在举办展览时,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河北地域文化,充分利用院藏文物资源,与兄弟博物馆院合作,策划推出了许多内涵丰富、形式新颖的各种主题展览,让尘封的历史瑰宝走出库房,化作鲜活的故事,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。
目前正在展出的“天下长安——唐代文物精品展”,由河北博物院、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,精选陕西、河北出土的220件(组)唐代代表性文物,从不同视角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。
“这个展览仿佛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间的对话,观众可以感受和领略长安的繁盛气象,也能在河北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与邢窑白釉凤首壶间,清晰看见唐帝国的长安气象如何在河北大地沉淀。”王然说。
结束不久的“一色万象——白瓷艺术展”则是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场。展览以时间为轴、空间为纬,分为古今两个单元,遴选河北邢窑、定窑、磁州窑、井陉窑和福建德化窑的代表性白瓷文物107件(套),以及当代河北与福建德化非遗传承人、工艺美术大师等优秀白瓷艺术作品196件(套)。展览不仅梳理古代白瓷技艺的发展历程,更凸显现当代白瓷艺术的创新成就。
“南方瓷土的柔性张力与北方胎质的刚硬风骨,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白瓷史”,王然介绍,“我们还特别展出了南北两地白瓷非遗传承人精心制作的现代工艺品。这些承载着传统技艺的非遗技术,不断被活化利用,在当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新生。”
这些精心设计的展览现场,正在改写着博物馆的传统叙事逻辑,古代文物不再遥远,西方文物不再陌生,让观众穿梭在历史长河中。正如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原来燕赵大地的‘刚’,遇上南方瓷艺的‘柔’,竟能在展厅里酿出如此绵密的文明对话。”
“小而专”社教活动每周多场
在河北博物院,一场场充满文化魅力的社教活动精彩举行。王然介绍,河北博物院的所有社教活动均自主研发,紧密围绕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,巧妙结合传统节日、节气时令与重要时间节点开展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,既能跟着专业人员深入展厅,聆听专题知识讲解,也能亲手体验剪纸、瓷塑、泥塑等传统工艺。
“我们每周会举行多次活动,每场限定30人左右,场场开放预约即‘秒光’。”
更令人心动的是,所有活动均公益免费。河北博物院正考虑推动教学材料包文创化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观众无需预约也能随时随地邂逅这些原创文化体验。
能赏能用还能吃,文创打卡新方式
在文博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文创已成为博物馆连接大众的纽带。在位于地下一层的文化创意空间中,以馆藏文物与河北非遗为灵感的文创随处可见,转角处的餐饮区飘来阵阵香气,一旁的体验活动正热闹非凡。在楼上的展馆区域,还有“玉见河博”“河博茶咖”“河博邮局”“河博集饰”“河博衍兿”等5处文创商店。
“会发光的长信宫灯冰箱贴,是我们文创爆款。”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副主任赵钊介绍。
长信宫灯作为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,其文创历经多次迭代,终将文物“点灯”的巧思浓缩在立体冰箱贴中。只需轻轻一拧,仿佛唤醒了两千年前的汉代风华。还有文创产品琉璃博山炉香薰,以晶莹琉璃重塑“史上最豪华香薰”的神韵,无火设计既保留熏香功能,又契合现代生活。
“我们开发文创时也没想到,即便价格并不便宜,但一物一色的琉璃香薰,让许多游客为之倾心。拿着琉璃香薰文创去北广场拍照,成为游客开发的‘打卡新方式’。”赵钊说。
在美食天地,文创基因同样无处不在。当蒸蛋幻化成青铜器的模样,当长信宫灯“藏”进提拉米苏杯底,当咖啡拉花浮现文物纹样,每一口都是舌尖与历史的碰撞。
当记者拎着刚采购的文创走出博物院时,随手翻开留言簿上一页,写道:“来过河北博物院才明白,历史从未走远永宝网,它早已化作茶香、墨香、熏香,弥漫在每个触手可及的日常。”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